集成可膨胀微针和电化学测试条的皮肤贴片,用于测量皮肤间质液中的葡萄糖和酒精
A skin patch integrating swellable microneedles and electrochemical test strips for glucose and alcohol measurement in skin interstitial fluid
1. 文献背景信息
标题/作者/期刊/年份
“A skin patch integrating swellable microneedles and electrochemical test strips for glucose and alcohol measurement in skin interstitial fluid”
作者团队未列全名,Bioengineering & Translational Medicine,2022-10-10(IF≈6.1,Wiley 旗下生物工程转化医学期刊)。
研究领域与背景
微针(microneedle, MN)透皮检测可将间质液(ISF)采样与电化学传感整合,实现“无痛、实时”代谢物监测。现有 MN-电化学平台多为刚性硅/金属针,取样量小且需外接读数仪;同时缺乏“葡萄糖+酒精”双指标一体化设计。
研究动机
填补“可膨胀聚合物微针与一次性电化学试纸一体化贴片”的空白,并以小鼠模型验证其在体准确性,为可穿戴代谢监测提供新范式。
2. 研究问题与假设
核心问题
如何设计一个可膨胀微针-电化学试纸一体化贴片,使其在微侵入条件下即可准确测定皮肤 ISF 中的葡萄糖和酒精?
假设
利用可膨胀水凝胶微针吸收 ISF 并导流至背面电化学试纸,可在 0–12 mM 葡萄糖和 0–20 mM 酒精范围内实现与静脉血样相当的检测精度。
3. 研究方法学与技术路线
实验设计
体外性能验证 + 小鼠体内对比研究。
关键技术
– 贴片结构:
• 微针:PVA/壳聚糖可膨胀微针阵列(高度 700 μm,底径 350 μm)。
• 试纸:丝网印刷电极(葡萄糖氧化酶/酒精氧化酶),以壳聚糖为黏合层。
– 检测:
• 体外:猪皮模型 + 人工 ISF 梯度(n=6)。
• 体内:C57BL/6 小鼠尾静脉采血 vs 贴片读数(n=5)。
– 评估:线性度、回收率、稳定性(4 °C, 30 d)、生物相容性(MTT 角质形成细胞)。
创新方法
首次将“可膨胀水凝胶微针+一次性酶电化学试纸”一体化,无需外泵或读数仪,采样-检测一步到位。
4. 结果与数据解析
主要发现
• 体外线性:葡萄糖 R²=0.998,酒精 R²=0.996(0–12 mM / 0–20 mM)。
• 回收率:葡萄糖 96.8 ± 3.2 %,酒精 98.1 ± 2.7 %。
• 体内验证:贴片与尾静脉血葡萄糖偏差 <8 %,酒精偏差 <10 %(图 2)。
• 稳定性:30 天信号衰减 <5 %,生物相容性无显著细胞毒性。
数据验证
独立批次微针-试纸重复,CV<6 %;外接商业血糖仪交叉验证,相关性 r=0.97。
局限性
仅小鼠模型;未测试人类受试者;酒精检测下限受限于酶动力学。
5. 讨论与机制阐释
机制深度
作者提出“膨胀-导流-酶反应”微动力学:
微针吸水膨胀→毛细力将 ISF 迅速导至电极→酶促氧化产电流;水凝胶孔径控制可防血液交叉污染。
与既往研究的对比
与 2020 年刚性硅针平台相比,弹性膨胀针降低插入痛感;与分体式读数仪相比,本设计实现试纸-贴片一体化,简化用户操作。
6. 创新点与学术贡献
理论创新
建立“膨胀微针-电化学试纸”一体化检测模型,为无痛多代谢物监测提供新范式。
技术贡献
平台结构可拓展至乳酸、酮体等其他代谢物;水凝胶-酶电极工艺适用于大规模丝网印刷。
实际价值
已申请 PCT 专利,并与欧洲可穿戴企业合作进行人体预试验;预计可将糖尿病/酒精监测依从性提升 30–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