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25 诺贝尔医学奖历年盘点:基础科研如何改写生命认知
2010 至 2025 年的 16 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果,横跨辅助生殖、免疫调控、基因编辑等关键领域,既解答了 “生命节律如何调控”“免疫系统为何不攻击自身” 等基础命题,更催生了试管婴儿、mRNA 疫苗、癌症免疫疗法等改变人类健康轨迹的技术。这些突破印证了同一个规律:伟大的医学进步,无不源于对
从工具到伙伴:人工智能助力科学发现之路
随着人工智能应用的日益广泛,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AI for Science)近年来在全球迎来蓬勃发展,展现出重塑科技创新的巨大潜力。日前在北京举行的中关村论坛年会上,人工智能在科学研究中的前沿应用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新前沿,“AI for Science”正快速从实验室探索迈向科研
多家期刊就AI辅助写作表态
“一经查实对使用AI工具生成的学术论文,本刊将退稿,并对作者实行黑名单制。 ”4月14日,由辽宁社科院主办的期刊《社会科学辑刊》发出声明:近期,《社会科学辑刊》编辑部发现多篇投稿论文存在AI生成或辅助创作现象,这一现象严重违背学术诚信原则,本刊对此类行为予以严厉谴责。《社会科学辑刊》编辑部表示,本刊将强化审
当AI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最近,四岁的女儿向我“汇报”幼儿园生活时,绘声绘色地描述她与一只霸王龙交朋友的故事:她们一起抓小恐龙,因为跷跷板闹翻,又交换零食和好……逻辑严密,细节丰富——尽管她的幼儿园里连只仓鼠都没有。细究之下才知,这孩子原来把绘本、动画和现实糅合在一起,用童言童语编织出一个“合理”的故事。此情此景,也让我想到
量子通信何时能实现大规模应用
近期,中国科研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量子微纳卫星与小型可移动地面站之间的实时星地量子密钥分发(QKD),并在中国和南非之间相隔12900多公里的地面站之间成功建立量子密钥,演示了对图片的“一次一密”加密传输,该成果是验证全球量子保密通信网络技术可行性的又一里程碑,并在《自然》杂志发表后引发了关于量子通信发展进
任正非为何提到这三位科学家?
基础研究是一项长期的事业,离不开积当下之功、蓄长远之势的长期主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作为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基础研究水平往往决定着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底蕴和后劲。近日,任正非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
39位科学家,10年坚守:中国“诺奖”炼成记
文|《中国科学报》记者 李晨阳2015年1月20日,“未来论坛”在北京悄然诞生。成立大会上,两个看似相距甚远的群体会聚在一起:一边是吴恩达、饶毅、施一公、王晓东等著名科学家;另一边是张磊、李彦宏、沈南鹏、邓锋、丁健等知名企业家。这场会议发起了一个倡议:打造属于中国的科学大奖!一年后,单项奖金高达100万美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