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的研究多认为,汗液从毛孔中排出后会自然形成半球状的小水珠。新研究显示,真实情况远比想象中更复杂。
团队招募了6名健康志愿者,通过调节体温来诱发出汗反应。实验中,受试者身穿内部循环水流的特制服装,并使用加热毯进行升温与降温调控。研究人员重点观察了受试者前额部位的出汗现象。
受试者在加热15分钟内开始出汗,汗水从毛孔中不断渗出并蒸发,形成一个循环。不同于传统认知中的半球状水珠,汗液表现为几乎平坦的液面,它们在毛孔中聚集,随后缓慢溢出,与邻近毛孔渗出的汗液汇合,最终在皮肤表面形成连续的汗液薄膜。
这些汗液会先渗透皮肤最外层的角质层,待其完全浸湿后才开始在皮肤表面积聚。当受试者降温时,这层汗膜迅速蒸发,并留下一层薄薄的盐分。
研究还发现,在第二次加热过程中,汗液的出现比首次更迅速。这是由于第一次出汗后在皮肤表面形成的盐层加快了汗液渗透角质层的速度,使得第二轮汗液直接以液膜形式覆盖皮肤,绕过了“滴落成珠”的阶段。
对汗液生成机制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开发更高效的排汗材料、功能性服装以及皮肤护理产品,同时也为应对极端高温环境中的体温调节和皮肤健康管理提供新思路。
1、本文转载旨在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亦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承担责任。
2、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若从本网站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行承担包括版权在内的相关法律责任。
3、如作者不希望本文被转载,或需洽谈转载稿费等事宜,请及时与本网站联系。
4、此外,如需投稿,也可通过邮箱info@biocloudy.com与我们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