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基因RSR1被称为“根皮层建筑师”,调控皮层细胞分化,影响水分养分吸收效率;调控基因F3H则是“碳氮协调者”,在维管束细胞中平衡光合产物与氮代谢;调控基因LTPL120作为“株型调控手”,通过分蘖芽细胞决定植株形态。
研究团队开发了“细胞虚拟基因敲除”“细胞类型智能预测”等新算法和模型,实现细胞水平的基因功能预测,并通过基因编辑水稻进行了验证。“基于大数据和开发的工具,现在可精准靶向特定细胞类型的关键基因,实现目标性状的改良。”谷晓峰说。团队还发现,水稻与玉米、高粱等植物在根的表皮细胞、维管束细胞等功能上存在高度一致性,为跨物种遗传改良提供了重要线索。
为加速科研成果应用,研究团队同步构建全球首个水稻单细胞多组学数据库Rice-SCMR。该平台整合三大功能模块:在细胞导航方面,54种细胞类型基因表达与染色质开放状态查询;在性状溯源方面,关联多个农艺性状相关遗传位点与特定细胞类型;在靶点预测方面,基于调控网络推荐设计育种候选基因。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显示,粒长、分蘖数等性状确实与特定细胞类型高度相关。”王祥宇介绍道,团队揭示的细胞类型功能保守性与多样性规律,为未来设计具备高产、优质、多抗、新型“模块化水稻”奠定理论基础。随着Rice-SCMR数据库向全球开放共享,科研人员可精准定位控制目标性状的细胞类型,进而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实现“指哪打哪”的单细胞水平的设计育种。
(生物所供图)
(原标题:《自然》刊文:我国科学家构建全球首个水稻多器官单细胞多组学图谱 )
1、本文转载旨在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亦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承担责任。
2、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若从本网站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行承担包括版权在内的相关法律责任。
3、如作者不希望本文被转载,或需洽谈转载稿费等事宜,请及时与本网站联系。
4、此外,如需投稿,也可通过邮箱info@biocloudy.com与我们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