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刊《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的权威与革新

在全球肿瘤学研究领域,《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简称 CA)始终以无可撼动的地位被誉为 "神刊"。这本由美国癌症学会(American Cancer Society)主办、Wiley-Blackwell 出版的期刊,自 1950 年创刊以来,持续为全球癌症防治领域提供核心洞见,其影响力跨越学术边界,深刻塑造着临床实践与公共卫生政策。


核心定位:连接科研与临床的旗舰平台
作为美国癌症学会的旗舰期刊,CA 的核心使命是为癌症护理专业人员搭建知识传播的桥梁。与专注原始数据发表的研究型期刊不同,CA 以综合综述、指南解读和统计分析为核心内容,覆盖癌症诊断、治疗、预防、姑息护理及政策倡导等全链条话题。其内容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价值,既为临床医生提供循证医学依据,也为公共卫生研究者提供流行病学视角,甚至能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数据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CA 始终坚持开放获取(Open Access) 模式,所有内容无需订阅即可免费在线获取。这一举措打破了知识传播的壁垒,使全球各地的医疗从业者,无论所在机构资源多寡,都能平等获取顶级癌症领域资讯。


学术影响力:无可争议的全球榜首
影响因子(IF)始终是衡量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核心指标,而 CA 在这一维度上长期保持着 "断层领先" 的态势。根据 2025 年 6 月科睿唯安发布的 2024 年《期刊引证报告》(JCR),CA 以232.4的影响因子蝉联全球所有 SCI 期刊榜首。尽管这一数值较 2023 年的 503.1 有显著回落,但仍远超《Nature》(48.5)、《Science》(45.8)等顶级综合期刊,在肿瘤学领域更是一骑绝尘。


这一高影响因子背后,是 CA 内容的稀缺性与权威性:期刊每年仅发行 6 期(双月刊),发文量极少且严格筛选,每篇文章均由领域内顶尖专家撰写,对癌症研究的关键进展进行系统性梳理与解读。这种 "少而精" 的办刊策略,使其发表的每一篇内容都成为全球研究者的重要参考文献。


编委会:全球肿瘤学界的 "梦之队"
CA 的学术地位离不开其强大的编委会阵容。当前期刊总编辑为布朗大学医学与外科学教授Don S. Dizon,其研究聚焦卵巢癌、子宫癌等妇科肿瘤的新型治疗策略,在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领域造诣深厚。编委会成员则汇集了全球肿瘤学各细分领域的权威专家,既有来自美国癌症学会的资深学者,也有来自埃默里大学、纪念斯隆 - 凯特琳癌症中心等顶尖机构的学科带头人。
这种多元化的编委构成确保了期刊内容能覆盖基础研究、临床诊疗、公共卫生等多个维度,同时保持对全球癌症防治议题的敏感度。编委会严格的同行评议机制,进一步保障了每篇文章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历史性突破:从综述到原创研究的跨越
2025 年,CA 迎来了创刊 75 年来的里程碑式变革 —— 首次发表原创临床研究论著,而这一历史性突破由中国科研团队实现。2025 年 2 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院士团队的研究成果登上 CA 封面,成为该期刊首篇原创研究论文。


这项针对鼻咽癌的多中心 III 期临床试验,提出了 "化疗后缩小体积放疗" 的全新策略:在确保 3 年局部区域无复发生存率与传统疗法持平(91.5% vs 91.2%)的前提下,将严重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发生率降低 40%,晚期中耳炎发生率锐减 50%,显著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该研究之所以能打破 CA 的历史惯例,不仅因其解决了 "广东癌" 这一中国高发肿瘤的临床痛点,更在于其推动了癌症治疗从 "保生存" 向 "优生存" 的理念升级。


这一突破也标志着 CA 的办刊思路正在演进。据悉,杂志社已尝试接收临床研究近一年,最终选中该研究作为首篇原创成果,体现了期刊对能直接改变临床实践的突破性成果的高度重视。


结语:不止于 "神刊" 的使命担当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的影响力早已超越学术评价体系的桎梏。它不仅是衡量科研成果价值的 "标尺",更是全球癌症防治共同体的 "知识枢纽"—— 从美国癌症学会的年度统计报告,到鼻咽癌精准放疗的中国方案,其发表的每一篇内容都在推动癌症防治事业的进步。


对于临床医生而言,CA 是更新知识体系的 "教科书";对于科研人员而言,CA 是把握领域前沿的 "导航图";对于普通公众而言,CA 的开放获取资源则提供了科学防癌的 "知识库"。在癌症依然威胁人类健康的今天,这本 "神刊" 的存在,无疑为全球抗癌事业注入了持续的动力。

 

Tips:

若你需要进一步了解《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的期刊收录范围、投稿要求、最新刊期内容等详细信息,可通过专业学术平台提供的期刊专属查询页面进行检索,获取更全面的期刊动态与资源支持。

 

特别声明

1、本文转载旨在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亦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承担责任。

2、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若从本网站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行承担包括版权在内的相关法律责任。

3、如作者不希望本文被转载,或需洽谈转载稿费等事宜,请及时与本网站联系。

4、此外,如需投稿,也可通过邮箱info@biocloudy.com与我们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