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诺奖揭晓:守护免疫平衡的三位先驱
2025 年 10 月 6 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的公告打破了医学领域的平静 —— 日本大阪大学坂口志文、美国系统生物学研究所玛丽・布伦科与索诺马生物治疗公司弗雷德・拉姆斯德尔,因揭开外周免疫耐受机制摘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们的发现回答了人类医学的核心谜题:为何强大的免疫系统极少攻击自身组织?答案藏在一种被称为 “调节性 T 细胞” 的免疫 “安全卫士” 中,这一突破已催生 200 多项临床试验,正为全球十分之一的自身免疫病患者带来希望。
二、科学谜题:免疫系统为何不打 “内战”?
人体免疫系统如同装备精良的 “军队”,时刻抵御病毒、细菌等外来入侵者,同时清除体内突变细胞。但这支 “军队” 必须精准区分 “敌人” 与 “自己人”—— 一旦识别失误,就会引发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相当于免疫系统掀起 “内战”。
长期以来,学界仅知 “中枢免疫耐受” 机制:免疫细胞在胸腺发育时会 “自我审查”,攻击自身组织的细胞会被直接淘汰。但临床中仍有大量自身免疫病患者,这说明存在未被发现的 “防线”。坂口志文的实验,正是捅破这层窗户纸的关键。
三、发现之路:从质疑到证实的三十年
1. 坂口志文:找到免疫 “刹车手”
1980 年代,坂口在日本爱知县癌症中心做了一项开创性实验:他切除新生小鼠的胸腺(中枢免疫器官),小鼠立刻出现免疫系统失控的自身免疫病;而注入健康小鼠的成熟 T 细胞后,病情竟奇迹般痊愈。
这一现象颠覆认知 —— 既然中枢耐受已失效,外周免疫系统中必然存在 “调节者”。经过十年追踪,坂口于 1995 年在《免疫学杂志》发表论文,首次确认一类名为 “调节性 T 细胞”(Treg)的特殊细胞:它们占 T 细胞总数的 5%-10%,如同免疫 “刹车手”,能主动抑制过度活跃的免疫细胞,阻止其攻击自身组织。
但这一发现起初饱受质疑:“如此稀少的细胞能有多大作用?” 主流学界更倾向于传统理论,坂口的研究陷入沉寂。
2. 布伦科与拉姆斯德尔:找到 “刹车开关”
转机出现在美国田纳西州的橡树岭国家实验室 —— 这里的研究人员发现,部分雄性小鼠生来皮肤脱屑、器官肿大,几周内便死亡,且突变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20 世纪 90 年代,布伦科与拉姆斯德尔接手研究,在没有基因测序技术的年代,他们如同 “大海捞针” 般锁定了突变基因。
2001 年,两人在《自然・遗传学》发文证实:这种名为FOXP3的基因发生突变时,小鼠会出现严重自身免疫病;而该基因在人体内的同源突变,正是罕见病 IPEX 综合征的病因。更关键的是,2003 年坂口团队进一步证明:FOXP3 是调节性 T 细胞的 “主控开关”—— 没有它,Treg 就无法发育,免疫 “刹车” 彻底失灵。
至此,外周免疫耐受的机制完整呈现:FOXP3 基因调控调节性 T 细胞发育,Treg 在血液中巡逻,抑制失控的免疫反应。这 trio 的研究形成完美闭环,终于让质疑者信服。
四、通俗解读:调节性 T 细胞的 “工作日常”
若把免疫系统比作 “安保系统”,调节性 T 细胞就是手持 “通行证” 的 “保安队长”,其工作模式可概括为三步:
巡逻识别:随血液流遍全身,通过细胞表面的 “探测器”(受体)识别免疫细胞的激活状态;
亮明身份:一旦发现免疫细胞过度兴奋(可能攻击自身),就展示 FOXP3 基因控制的 “身份标识”;
紧急刹车:释放特殊化学信号,让失控的免疫细胞 “冷静”,或直接阻止其增殖。
更神奇的是,Treg 能根据场景切换 “工作模式”:在清除病毒后,它会及时 “踩刹车” 防止免疫过度损伤组织;而在肿瘤微环境中,却可能被癌细胞 “策反”,反而保护肿瘤免受攻击。
五、临床革命:从实验室到病床的突破
如今,调节性 T 细胞已成为医学研究的 “明星靶点”,三大应用方向正在改写疾病治疗规则:
1. 自身免疫病:给 “刹车” 加油
类风湿关节炎、1 型糖尿病等患者的 Treg 往往数量不足或功能虚弱。临床中,医生通过注射 “低剂量白细胞介素 - 2”,为 Treg “补充能量”,促使其增殖壮大,从而压制过度免疫反应。北京师范大学刘光伟教授指出,这种疗法的优势在于精准性 —— 仅调节特定细胞,副作用远小于传统激素治疗。
2. 肿瘤治疗:“解绑” 被策反的 Treg
肿瘤会分泌信号 “喂饱” Treg,让其阻碍免疫细胞攻击癌细胞。目前研发的 “Treg 抑制剂” 能精准削弱肿瘤局部的 Treg 活性,相当于 “解开刹车”,释放免疫细胞的抗癌力量。这种策略已在黑色素瘤、肺癌临床试验中显示出协同效果。
3. 器官移植:让免疫 “宽容” 新器官
移植后的排斥反应,本质是免疫系统将新器官视作 “外敌”。通过输注体外扩增的 Treg,可诱导免疫系统对移植器官产生 “耐受”,减少抗排斥药物的使用。瑞典评委潘嫱透露,这类研究已在肾脏移植中取得阶段性进展。
六、科学的温度:争议与希望并存
这项诺奖成果并非一帆风顺:调节性 T 细胞因数量稀少(仅占免疫细胞的 1%-2%),早期研究难以重复;且直到近年,其部分作用机制仍未完全阐明。刘光伟教授解释,这也是该发现诞生 20 年后才获诺奖的重要原因 —— 基础研究转化为临床疗法,往往需要跨越 “知” 与 “行” 的鸿沟。
但争议从未阻挡进步的脚步。如今,三名获奖者共享 117 万美元奖金,而他们的发现正在创造更大的价值:仅中国就有超 50 家医院开展 Treg 相关临床试验,全球已有数千名患者受益于这种 “精准免疫调节” 疗法。正如坂口志文在获奖感言中所说:“科学的终极目标,是让生命不再受疾病的折磨。”
从实验室里的小鼠实验,到病床前的治疗突破,调节性 T 细胞的发现证明:解开生命的奥秘,往往始于对 “为什么不” 的追问 —— 为什么免疫系统不攻击自己?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最终通向了治愈疾病的希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