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诺贝尔医学奖揭晓:科学家破解免疫 “自攻” 难题

2025 年 10 月 6 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玛丽・布伦科、弗雷德・拉姆斯德尔及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以表彰他们在 “外周免疫耐受机制发现及调节性 T 细胞研究” 方面的突破性贡献。这一成果揭示了免疫系统避免 “自相残杀” 的关键机制,目前基于该发现的细胞疗法已在自身免疫病、癌症治疗领域开展 200 余项临床试验。​


核心突破:找到免疫 “刹车” 的细胞与基因密码​
人体免疫系统需精准区分 “自我” 与 “外敌”,一旦识别失误就会引发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此前学界仅知 “中枢免疫耐受” 机制 —— 胸腺中会清除攻击自身的免疫细胞,但无法解释为何仍有大量患者发病。三位科学家的研究层层递进破解谜题:​


1、细胞发现:1980 年代,坂口志文通过小鼠实验发现,切除胸腺的小鼠出现严重自身免疫病,而注入健康小鼠的成熟 T 细胞后可痊愈。他于 1995 年在《免疫学杂志》发文,首次确认 “调节性 T 细胞(Treg)” 是外周免疫系统中的 “刹车细胞”,占 T 细胞总数的 5%-10%,能主动抑制过度免疫反应;​

2、基因定位:2001 年,布伦科与拉姆斯德尔在《自然・遗传学》发文,发现 X 染色体上的 FOXP3 基因突变会导致小鼠出现全身性自身免疫病,证实该基因是调控免疫耐受的关键 “开关”;​

3、机制闭环:2003 年坂口团队进一步证实,FOXP3 基因是 Treg 细胞发育的 “主控基因”,缺乏该基因会导致 Treg 无法形成,免疫 “刹车” 彻底失灵。​


技术落地:三大医疗领域迎来治疗革命​
目前该成果已推动自身免疫病、癌症、器官移植三大领域的治疗突破:​
自身免疫病治疗:针对 Treg 数量不足或功能虚弱的患者,临床采用 “低剂量白细胞介素 - 2” 疗法激活 Treg 增殖。北大人民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等团队早期研究显示,该疗法可使难治性红斑狼疮患者缓解率提升 40%;​
癌症免疫疗法:肿瘤会 “策反” Treg 抑制免疫攻击,新型 Treg 抑制剂可精准削弱肿瘤局部的 Treg 活性,在黑色素瘤临床试验中,联合 PD-1 抑制剂使应答率从 35% 提升至 62%;​
器官移植防护:输注体外扩增的 Treg 可诱导免疫系统耐受移植器官。瑞典卡罗琳医学院研究显示,肾脏移植患者接受 Treg 治疗后,抗排斥药物用量减少 50%,1 年存活率提升至 92%。​

 

国内进展:企业布局临床试验,产学研加速转化​
我国在 Treg 细胞疗法领域已形成科研与产业协同推进态势:​
临床突破:上海赛尔欣生物的 “人自体多克隆调节性 T 细胞注射液” 获国家药监局临床试验批准,成为全球首款鞘内注射治疗渐冻症(ALS)的 Treg 疗法,目前已完成 12 例患者入组;​
产业布局:毕诺济生物的工程化 Treg 疗法 BEN-301 进入临床前研发,泽安生物、博迪贺康等企业聚焦 Treg 细胞治疗的基因改造与规模化生产,和元生物等 CDMO 企业提供 GMP 级细胞制备服务;​
科研支撑:北京师范大学刘光伟团队优化的 Treg 扩增技术,使细胞体外存活时间延长至 21 天,相关成果 2024 年发表于《细胞研究》,为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科学家故事:在质疑中坚守的四十年探索​
这项成果曾长期面临学界质疑:坂口志文的 Treg 发现初期被认为 “细胞数量太少难以起效”,研究经费多次中断;布伦科与拉姆斯德尔在无基因测序技术的年代,耗时 8 年才锁定 FOXP3 突变基因,期间经历上百次实验失败。如今 82 岁的坂口仍在大阪大学指导研究,拉姆斯德尔则创办生物公司推动成果转化,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跨越。​
诺贝尔委员会主席奥勒・坎佩评价:“他们的发现不仅解答了免疫耐受的核心谜题,更搭建起基础免疫学与临床治疗的桥梁。全球约十分之一人口受自身免疫病困扰,这一成果为他们带来了治愈的希望。”​

特别声明

1、本文转载旨在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亦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承担责任。

2、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若从本网站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行承担包括版权在内的相关法律责任。

3、如作者不希望本文被转载,或需洽谈转载稿费等事宜,请及时与本网站联系。

4、此外,如需投稿,也可通过邮箱info@biocloudy.com与我们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