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中国湿地将持续快速变绿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湿地遥感研究团队基于1087个湿地植被地上生物量样点数据和中国湿地分布数据,解析了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湿地植被地上生物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系列期刊《通讯-地球与环境》(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植被是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沙门菌λ样噬菌体的双重受体靶向机制获揭示
近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水禽)体系免疫抑制病防控岗位专家、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动物医学免疫学研究所程安春/赵新新团队在病原学权威国际期刊PLOS Pathogens发表研究论文。该研究系统阐明了温和噬菌体Gifsy-1感染光滑型和粗糙型沙门菌的分子机制,揭示了其利用侧尾纤维Stf和中央尾尖蛋白J介导的两种截然不同但灵活切换
新研究揭示草地贪夜蛾嗅觉分子机制
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唐睿团队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研究员陈浩梁团队合作,研究揭示了香菜及其主要挥发物在驱赶重大入侵害虫草地贪夜蛾中的作用机制,并锁定了该害虫感知关键驱避化合物的核心嗅觉蛋白。近日,相关成果发表于《农业与食品化学杂志》(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
基因编辑技术实现小麦直链淀粉含量精准育种改良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转基因及基因编辑技术与应用创新团队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创制出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的小麦新种质,为专用小麦品种改良提供了重要育种资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碳水化合物聚合物》(Carbohydrate Polymers)上。基因编辑改良“济麦22”和“宁春4号”创制小麦新种质制作的面包和饼干。中国
研究揭示抑制肿瘤生长的新机制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立堃团队首次发现二价锰离子(Mn2+)可通过选择性过度激活内质网应激关键感应器IRE1α,引发下游促凋亡通路,进而抑制肿瘤生长,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相关论文7月15日发表于《iScience》。肿瘤组织由于经受基因突变、缺氧、酸性等内在、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细胞往往发生内质网(ER)应激。在
研究揭示未折叠蛋白响应调控外泌体分泌的新机制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立堃团队研究揭示,内质网应激诱发的细胞未折叠蛋白响应(UPR)信号通路PERK和IRE1α能够降低溶酶体酸度,抑制MVB和溶酶体的融合,从而减少溶酶体对MVB的降解,促进小鼠黑色素瘤细胞的外泌体分泌。该研究为理解细胞应激下的物质转运提供了新视角。相关论文7月21日发表于《生物化学杂志》。细胞通
新方法实现胰腺癌循环肿瘤细胞多维度解析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林达团队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实验动物中心主任杨玉琴团队开发出单细胞多组学技术-Uniform Chromosome Conformation Capture(Uni-C)。该方法可在一个细胞中同时解析基因组大尺度结构变异(如SV、CNV、ecDNA)、小尺度突变(SNP/INDEL)以及染色质三维构象,实现高分辨率、
科学家成功解码鱼类胚胎中的新生转录本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陈良标、胡鹏团队,在活体鱼类胚胎中实现了单细胞新生RNA测序技术的系统优化和应用,首次实现对“合子激活”阶段新转录基因的高灵敏度、高准确性检测,打开了研究生命起源奥秘的新窗口,也为水产育种的基因精准设计提供了重要工具。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自然-通讯》。每个新生命的开始都经历过一次“主权交
研究揭示驱动蛋白kinesin-2的组装机制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研究所冯巍研究组围绕秀丽隐杆线虫来源的kinesin-2异源三聚体,开展了一项涵盖结构解析与功能验证的系统性研究,重点揭示了其组装过程中的相互共识别机制,并在体内验证了该机制的生理学意义。相关论文7月24日发表于《自然-通讯》。在细胞这个精密的“微型城市”中,驱动蛋白kinesin如同快递员,沿着
花生苗期细胞图谱构建研究获新进展
近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花生团队与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汪文毅团队合作,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在花生苗期细胞图谱构建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作物学报(英文版)》(Crop Journal)。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经济作物,全国每年播种面积约7000万亩,总产量约19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