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发现具备高度种属特异性的抗菌蛋白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长聘副教授傅暘在VI型分泌系统(T6SS)抗菌效应蛋白(下简称抗菌蛋白)介导微生物竞争机制研究领域取得进展,发现了具备高度种属特异性的 T6SS 抗菌蛋白 TseVs。相关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在《细胞—宿主与微生物》上。弧菌属细菌广泛存在于海洋及河口三角洲环境,包括大量环境致病菌和高毒性致病
新研究为遗传性耳聋患者带来基因治疗新希望
中新网上海8月11日电 (记者 陈静)耳聋是最常见的感官障碍疾病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新生儿耳聋的发生率约1‰-3‰,约60%的先天性耳聋是由遗传因素所导致的。记者11日获悉,中韩医学专家团队开展合作获得的研究成果为遗传性听力损失提供了潜在的精准治疗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在最新一期国际期刊《自然-通讯》上发
干细胞育出有完整血管网络的“迷你”肺
美国科学家首次利用干细胞培育出具有完整血管网络的肺类器官。这些“迷你”肺与人类肺部的发育过程高度相似。这项发表于《细胞》杂志的最新成果,不仅揭开了人类早期发育的奥秘,也为构建肠道和结肠等其他血管化器官模型奠定了基础,更为疾病研究、药物测试及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有力工具。这项研究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与辛辛
研究证实人脑神经元可终身生成
一项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的研究提供了有力证据,表明人类大脑中掌管记忆的区域——海马体,在成年乃至老年阶段仍可持续生成新的神经元。这项研究由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主导,解答了一个长期争议的核心问题,即成年人大脑是否仍具有可塑性。海马体是大脑中负责学习和记忆的重要区域,也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早在20
新活检方法用RNA识别早期癌症
美国芝加哥大学团队开发了一种更为灵敏的液体活检技术,该方法利用RNA而不是传统的DNA来检测癌症。这一创新方法在使用患者血液样本进行测试时,识别出早期结直肠癌的准确率达到95%,显著优于现有的非侵入性检测手段。这项研究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当肿瘤细胞死亡并分解时,它们会将遗传物质释放到血液中。
化石中提取出1800万年前古蛋白
《自然》杂志9日发表的两篇论文显示,科学家从犀牛属和其它动物的化石近亲中提取出了已有至少1800万年历史的古蛋白。这两项研究表明,蛋白质的保存时间比人们之前认为的要久得多,有望为许多物种的演化历史提供新线索。在过去几十年里,科学家越来越擅于从化石中提取古老分子(如DNA和蛋白质)。但由于这些分子会随时间和环
新研究绘制数千年人类传染病图谱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与英国剑桥大学领导的研究团队,从欧亚大陆214种已知人类病原体中成功提取出古代DNA,绘制出跨越数千年的人类传染病图谱,完成了迄今为止关于传染病历史的最大规模研究,为人与动物互动如何深刻改变人类健康格局提供了重要新见解。这项成果发表在9日的《自然》杂志上,不仅揭示了人类与病原体之间漫长的博弈
非人灵长类动物体内提取出成体干细胞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德干细胞研究中心和丹麦奥胡斯大学科学家合作,首次从一种名为灰鼠狐猴的小型灵长类动物体内分离出成体干细胞。这一成果为开发更接近人类临床需求的干细胞疗法铺平了道路。相关论文发表于新一期《自然-通讯》。尽管干细胞被誉为再生医学的“万能钥匙”,但目前已获批的干细胞疗法寥寥无几。究其原因
科学家揭示大脑进化关键线索
日本冲绳科学技术研究所(OIST)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团队在最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的研究揭示,50万年前现代人类大脑中基因发生的两个重要变化,重塑了人类的行为模式与认知能力,成为人类进化成功的关键。新发现不仅为人类学研究开辟了新方向,也为探索行为与认知的生物学基础提供了重要窗口
蛋白质生成卡顿引发细胞老化
核糖体(中间)从mRNA生成蛋白质(红色)。深紫色链代表转移RNA,它们也参与蛋白质合成。图片来源:英国《新科学家》网站德国莱布尼茨老龄研究所团队在一种名为鳉鱼的淡水鱼大脑中发现,随着年龄增长,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工厂”——核糖体,在制造某一类关键蛋白质时出现卡顿,从而引发一连串恶性循环,导致细胞功能不断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