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首次绘制亚纳米级细胞糖膜图谱
人体内的细胞都被一层名为糖萼的糖膜包裹着。它帮助细胞彼此交流,并与免疫系统进行通信。这一过程能够对抗病毒,但在某些情况下也会使癌症扩散。此前没有任何成像工具能够详细显示糖萼中约1纳米大小的微小糖分子。7月28日发表于《自然-纳米技术》的一篇论文中,研究人员揭示了排列在人类微小血管壁上的活细胞表面的糖分子。
新型光敏晶体管可模拟神经细胞功能
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与亚琛工业大学等机构组成的跨学科团队,研制出一款创新型有机光电化学晶体管(OPECT)。这种微型装置不仅能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还可模拟大脑神经细胞的运作机制,未来或将成为高灵敏度光学传感器及脑机接口的核心组件。研究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先进科学》杂志。人脑通过神经细胞间的信号传递实现认知
基因编辑技术实现小麦直链淀粉含量精准育种改良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转基因及基因编辑技术与应用创新团队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创制出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的小麦新种质,为专用小麦品种改良提供了重要育种资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碳水化合物聚合物》(Carbohydrate Polymers)上。基因编辑改良“济麦22”和“宁春4号”创制小麦新种质制作的面包和饼干。中国
研究揭示抑制肿瘤生长的新机制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立堃团队首次发现二价锰离子(Mn2+)可通过选择性过度激活内质网应激关键感应器IRE1α,引发下游促凋亡通路,进而抑制肿瘤生长,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相关论文7月15日发表于《iScience》。肿瘤组织由于经受基因突变、缺氧、酸性等内在、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细胞往往发生内质网(ER)应激。在
研究揭示未折叠蛋白响应调控外泌体分泌的新机制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立堃团队研究揭示,内质网应激诱发的细胞未折叠蛋白响应(UPR)信号通路PERK和IRE1α能够降低溶酶体酸度,抑制MVB和溶酶体的融合,从而减少溶酶体对MVB的降解,促进小鼠黑色素瘤细胞的外泌体分泌。该研究为理解细胞应激下的物质转运提供了新视角。相关论文7月21日发表于《生物化学杂志》。细胞通
新方法实现胰腺癌循环肿瘤细胞多维度解析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林达团队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实验动物中心主任杨玉琴团队开发出单细胞多组学技术-Uniform Chromosome Conformation Capture(Uni-C)。该方法可在一个细胞中同时解析基因组大尺度结构变异(如SV、CNV、ecDNA)、小尺度突变(SNP/INDEL)以及染色质三维构象,实现高分辨率、
科学家成功解码鱼类胚胎中的新生转录本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陈良标、胡鹏团队,在活体鱼类胚胎中实现了单细胞新生RNA测序技术的系统优化和应用,首次实现对“合子激活”阶段新转录基因的高灵敏度、高准确性检测,打开了研究生命起源奥秘的新窗口,也为水产育种的基因精准设计提供了重要工具。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自然-通讯》。每个新生命的开始都经历过一次“主权交
研究揭示驱动蛋白kinesin-2的组装机制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研究所冯巍研究组围绕秀丽隐杆线虫来源的kinesin-2异源三聚体,开展了一项涵盖结构解析与功能验证的系统性研究,重点揭示了其组装过程中的相互共识别机制,并在体内验证了该机制的生理学意义。相关论文7月24日发表于《自然-通讯》。在细胞这个精密的“微型城市”中,驱动蛋白kinesin如同快递员,沿着
花生苗期细胞图谱构建研究获新进展
近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花生团队与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汪文毅团队合作,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在花生苗期细胞图谱构建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作物学报(英文版)》(Crop Journal)。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经济作物,全国每年播种面积约7000万亩,总产量约1900万
量子通信何时能实现大规模应用
近期,中国科研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量子微纳卫星与小型可移动地面站之间的实时星地量子密钥分发(QKD),并在中国和南非之间相隔12900多公里的地面站之间成功建立量子密钥,演示了对图片的“一次一密”加密传输,该成果是验证全球量子保密通信网络技术可行性的又一里程碑,并在《自然》杂志发表后引发了关于量子通信发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