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知库
  • 首页
  • 生知快讯

    技术天地

    • 技术新突破
    • 技术应用实例
    • 技术发展方向

    行业速报

    • 行业新资讯
    • 上下游动态
    • 产业新趋势
  • 文献园地
    文献库
    期刊库
    文献重点解析
登录/注册
首页 > 行业速报
技术天地
行业速报

任正非为何提到这三位科学家?

基础研究是一项长期的事业,离不开积当下之功、蓄长远之势的长期主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作为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基础研究水平往往决定着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底蕴和后劲。近日,任正非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

发布日期: 2025年8月14日 浏览: 5

39位科学家,10年坚守:中国“诺奖”炼成记

文|《中国科学报》记者 李晨阳2015年1月20日,“未来论坛”在北京悄然诞生。成立大会上,两个看似相距甚远的群体会聚在一起:一边是吴恩达、饶毅、施一公、王晓东等著名科学家;另一边是张磊、李彦宏、沈南鹏、邓锋、丁健等知名企业家。这场会议发起了一个倡议:打造属于中国的科学大奖!一年后,单项奖金高达100万美元的“

发布日期: 2025年8月14日 浏览: 4

从啮齿类到灵长类,大脑“高清地图”更新了

“猕猴屏状核细胞分类与全脑联接图谱”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细胞》。脑智卓越中心供图■本报见习记者 江庆龄 记者 李晨阳人类大脑是自然界最复杂的“超级计算机”,蕴含着语言、记忆、情感等高级功能的奥秘。大脑内部各个区域分工明确,形成“功能分区”,并通过密集的神经联接相互协作,共同执行复杂任务。为破解感知、运

发布日期: 2025年8月14日 浏览: 3

全球首例!体细胞克隆犏牛在藏诞生

记者7月11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获悉,全球首例体细胞克隆犏牛在西藏诞生,标志着我国攻克了高海拔克隆技术难题,高原种业振兴迈出关键步伐,为青藏高原畜牧业的提质增效和濒危物种的种质资源保护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这头全球首例体细胞克隆犏牛,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

发布日期: 2025年8月14日 浏览: 3

8名三亲婴儿诞生,原核移植技术能否改变遗传病宿命

母亲受精卵中的核DNA,转移到一个健康捐赠者去核的卵子中。图片来源:英国纽卡斯尔生育中心/纽卡斯尔医院?英国纽卡斯尔大学领导的研究团队日前宣布,一项旨在预防线粒体DNA疾病遗传的开创性体外受精技术——原核移植,已成功帮助8名婴儿健康出生。这些婴儿共有四男四女,其中一对为同卵双胞胎。他们由7名携带高风险线粒体DN

发布日期: 2025年8月14日 浏览: 3

新化合物能激活细胞天然防御系统

研究团队借助新型光遗传学工具筛选广谱抗病毒化合物。图片来源: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霞)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领衔的研究团队借助创新性光遗传学技术,鉴定出3种能激活细胞天然防御系统的化合物——IBX-200、IBX-202和IBX-204。这项发表于新一期《细胞》杂志的研究显示,这些化合物或将成为对抗多种病毒的有力武

发布日期: 2025年8月14日 浏览: 3

解码人类基因组“暗物质”

?新一代测序工具将使人们能够解释基因组中缺失的部分,例如某个变异从哪里开始、在哪里结束,以及它具体是什么样子。图片由AI生成?人类基因组研究正迈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精细与包容的新阶段。一个国际科学家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重磅研究成果,他们利用来自65个不同祖先背景的个体完整基因组序列,成功解码了人类基因组中

发布日期: 2025年8月14日 浏览: 3

AI新工具探索“被忽视的DNA区域”

美国索尔克研究所开发出一种名为ShortStop的机器学习框架,用于探索以往“被忽视的DNA区域”,寻找在疾病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微蛋白。相关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BMC方法学》上。研究人员与运行中的ShortStop。图片来源:美国索尔克研究所?这些微蛋白是蛋白质家族中的小型成员,其组成氨基酸通常少于150个,因此难以通过传统蛋白

发布日期: 2025年8月14日 浏览: 3

“中国造”团队破解世界难题“弱精症”

文|《中国科学报》记者李晨阳全世界每6对夫妇,就有一对面临不孕不育的困扰,其中接近一半是丈夫出了状况。弱精症(精子运动能力缺陷)是男性不育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其发病率正在不断上升,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一大世界难题。“小蝌蚪”为什么游不动了?多年来,世界各地科研团队深入探究,却因精子运动机制极其复杂,导

发布日期: 2025年8月14日 浏览: 3

中外科学家发现全球最深“化能生命”

你能想象吗?在冰冷高压的万米海沟深处,生活着一片繁荣的生命群落:密集的管虫伸展着血红色的触手,双壳类软体动物在海底沉积物上栖息,无数微生物围绕着它们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尤为惊人的是,支撑这片繁荣的能源并非阳光,而是来自地球深处的化学反应。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深海所)研究员彭晓彤领

发布日期: 2025年8月14日 浏览: 10
上一页 1...34567...11 下一页
热点资讯
  • 1全能AI科学家助推更多“爱因斯坦”2025年8月14日
  • 2AI虚拟细胞开启生物研究新范式2025年8月14日
  • 3《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年度观察2025》发布2025年8月14日
  • 4水稻自噬关键蛋白通过非经典途径调控免疫反应2025年8月14日
  • 5富营养型微生物助力秸秆高效分解2025年8月14日
  • 6新研究揭示Foxn3对视网膜纤毛关键作用2025年8月14日
  • 7新型敷料可有效治疗糖尿病创面感染并促进愈合2025年8月14日
  • 8炸圈了!美国NIH放大招!停掉仅动物实验的研究资助,类器官要逆袭成顶流了?!2025年8月7日
  • 9前列腺癌真的难以早发现吗?如何治疗?专家回应2025年8月14日
  • 1015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发起成立生命科学开放联盟2025年8月14日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产品服务

  • 文献库
  • 期刊库
  • 生知快讯

帮助中心

  • 隐私政策
  • 服务条款
  • 知识产权

联系我们

  • info@biocloudy.com
公众号视频号

自媒体

百家号bilibili小红书知乎
沪ICP备2025130621号,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3900号 © 2025 上海生知库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