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25 诺贝尔医学奖历年盘点:基础科研如何改写生命认知
2010 至 2025 年的 16 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果,横跨辅助生殖、免疫调控、基因编辑等关键领域,既解答了 “生命节律如何调控”“免疫系统为何不攻击自身” 等基础命题,更催生了试管婴儿、mRNA 疫苗、癌症免疫疗法等改变人类健康轨迹的技术。这些突破印证了同一个规律:伟大的医学进步,无不源于对
2025 诺奖医学奖:破解免疫 “自相残杀”,这种细胞疗法或将改变大多数人的命运
一、一场迟到 40 年的诺奖,揭开免疫 “不打自己人” 的秘密2025 年 10 月 6 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的颁奖大厅里,82 岁的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颤巍巍接过奖章 —— 他等待这一天,足足等了 40 年。半个世纪前,当坂口在实验室里切除小鼠胸腺,看着小鼠皮肤溃烂、器官衰竭时,绝不会想到,这个看似普
2025 诺贝尔医学奖揭晓:科学家破解免疫 “自攻” 难题
2025 年 10 月 6 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玛丽・布伦科、弗雷德・拉姆斯德尔及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以表彰他们在 “外周免疫耐受机制发现及调节性 T 细胞研究” 方面的突破性贡献。这一成果揭示了免疫系统避免 “自相残杀” 的关键机制,目前基于该发现的
2025 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三位美国科学家破解宏观量子难题
2025 年 10 月 7 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约翰・克拉克、米歇尔・德沃雷特及约翰・马蒂尼斯,以表彰他们在 “宏观尺度量子隧穿效应发现及超导量子电路应用” 方面的突破性贡献。这一成果被业内视为 “量子技术从理论走向产业化的关键一步”,目前基于
分子 “捕手” 的诞生:2025 诺贝尔化学奖如何用 “晶体海绵” 改写未来
一、诺奖揭晓:三位 “分子建筑师” 的加冕2025 年 10 月 7 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日本京都大学的北川进、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理查德・罗布森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奥马尔・亚吉。颁奖词用 “为化学创造新空间” 精准概括了他们的贡献 —— 三人联手开创的金属
免疫 “刹车” 的发现:2025 诺贝尔医学奖如何终结人体 “内战”
一、诺奖揭晓:守护免疫平衡的三位先驱2025 年 10 月 6 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的公告打破了医学领域的平静 —— 日本大阪大学坂口志文、美国系统生物学研究所玛丽・布伦科与索诺马生物治疗公司弗雷德・拉姆斯德尔,因揭开外周免疫耐受机制摘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们的发现回答了人类医学的核心谜题:为何强大的
AI虚拟细胞开启生物研究新范式
细胞是孕育生命的微小单元。细胞内部及其与外部之间物质、能量和信号的传递与交换,构建出人类生长、发育、衰老与疾病的生命图谱。解读细胞的奥秘,便是破译生命的密码。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突飞猛进,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AI虚拟细胞(AIVC)逐渐崭露头角。AIVC就是利用AI模拟细胞行为,探索生命机制的过程。据英国
富营养型微生物助力秸秆高效分解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植物营养团队研究发现,氮肥诱导的富营养型非分解菌通过糖类养分竞争机制重塑了芽孢杆菌占据主导的微生物群落,并维持其高效降解能力。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分解菌和非分解菌的互作机制及其对秸秆分解的影响。中国农科院供图?由于秸秆
水稻自噬关键蛋白通过非经典途径调控免疫反应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病原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上在线发表研究论文。研究发现,水稻自噬的两个核心蛋白OsATG1和OsATG8能独立于经典自噬途径,反向调控ROP GTPases介导的免疫。OsATG1和OsATG8不依赖经典自噬途径调控ROP GTPases介导的免疫。中国农
《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年度观察2025》发布
7月26~27日,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软件工程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科技处、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伦理引领,治理赋能”论坛在上海滴水湖畔举行。近80位专家学者、政策制定者、业界代表、青年学子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人工智能(AI)领域的伦理挑战与治理路径。开幕式在7月26日下午举行。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