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编辑:改写生命密码的“神笔”
■基因编辑如同“分子剪刀”精准删除、插入或替换特定基因基因是携带遗传信息的DNA片段,它决定了生物的性状特征。基因编辑技术,就是对特定的基因进行删除、插入或替换,从而实现基因序列的定向改造。打个比方,基因编辑技术像一支带有精准便捷导航系统的“修正笔”。这支“修正笔”可以矫正和修改病变的、错误的基因。人体
关键分子信号有望破解造血难题
科技日报北京7月9日电 (记者张佳欣)据最新一期《科学信号》杂志报道,德国康斯坦茨大学与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的研究人员首次识别出一种关键分子信号,即趋化因子CXCL12,其可诱导红细胞前体排出细胞核,这一过程是红细胞成熟的关键环节。这一发现将为大规模生产人工血液提供新路径。尽管人工造血研究已持续数十年,但相
首张茶树液相芯片研制成功,助力茶树分子育种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树种质资源创新团队牵头研制了首张茶树TEA5K液相芯片,并利用其完成了茶树品种鉴定、茶树遗传图谱构建、茶树关键农艺性状的数量性状位点(QTL)定位,以及茶树遗传进化分析等研究工作。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纳米生物技术杂志》(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上。茶叶。中国农科院供图?茶
科学家发现家畜粪便含有大量新型耐药基因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谷洁/钱勋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研究论文。研究分析了来自26个国家横跨14年的4017个畜禽粪便宏基因组,揭示了家畜粪便中含有大量已知和此前未被识别的耐药基因。其中,许多耐药基因具有广泛的宿主范围并与病原菌密切相关,凸显出畜禽粪便在临床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作为“储存库”和“传播桥
非人灵长类动物体内提取出成体干细胞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德干细胞研究中心和丹麦奥胡斯大学科学家合作,首次从一种名为灰鼠狐猴的小型灵长类动物体内分离出成体干细胞。这一成果为开发更接近人类临床需求的干细胞疗法铺平了道路。相关论文发表于新一期《自然·通讯》。灵长类动物骨骼肌干细胞分化过程示意图。图片来源:《自然·通讯》杂志?尽管干细胞被誉
首个大豆全景定量蛋白质组图谱发布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联合多家单位,绘制出大豆全景定量蛋白质组图谱,揭示了RNA甲基化在调控大豆蛋白表达量中的作用,并利用蛋白质组数据挖掘出调控大豆发育的新表观因子MTBa。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细胞—基因组学》(Cell Genomics)上。用于研究大豆蛋白质组图谱的主要组织。中国农科院供图?大豆基因组数据
我国科学家构建全球首个水稻多器官单细胞多组学图谱
一株水稻的根、茎、叶、花如何通过细胞间的精密协作实现生长发育与逆境适应?这一长期困扰作物科学界的难题,如今在单细胞精度上获得系统性突破。7月15日,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悉,国际权威期刊《自然》发表该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生物所”)研究员谷晓峰领衔的成果——全球首个水稻多器官单细胞多组学图谱正式发
科学家解密葡萄糖代谢关键酶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赵岩团队近期发现揭示了人葡萄糖-6-磷酸酶催化亚基1(hG6PC1)识别及催化不同底物的结构基础,描绘了酶-底物诱导契合的动态过程,并为磷脂酰丝氨酸(PS)调控hG6PC1活性的潜在机制提供了新见解。相关论文7月15日发表于《细胞发现》。在能量代谢中,葡萄糖是绝大多数生物最根本的能量来源,其稳态通
他们用光镊“抓住”细胞,拍下高清3D图像
姚保利(左)和李星在实验室。受访者供图?■本报见习记者 李媛过去,人们对生物样品进行成像观察时,通常是将悬浮细胞用化学试剂固定在盖玻片上,或者通过离心力迫使细胞沉淀。这样非自然的受力状态会造成不可逆的影响,不仅使细胞难以恢复自然悬浮状态,甚至干扰其正常的生理机能。而一项新技术的出现完美解决了这一问题。
用基因“搭桥”,他跨越脑病治疗“雷区”
连祺周在进行模拟生产流程验证。受访者供图■本报记者 陈彬“有时候想想,生命真的挺脆弱的,说没就没了。”在医学研究领域浸淫30年后,深圳理工大学合成生物学院教授连祺周由衷地发出这句感慨。这种感受,连祺周在20世纪90年代就曾有过。彼时,他还是一名正在进修读博的临床医生,立志于通过学习心脏移植技术,挽救更多的心